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西螺七嵌

西螺七嵌
西螺七欠(也作西螺七崁)是在台灣雲林縣西螺地區定居的張廖子孫按照其居住地所劃分的七個區,同時也是指在西螺流行的某些武功門派。1895年乙未戰爭之時,當家主廖琛(或稱廖璟琛)[1]曾英勇抵抗日軍[2],是為義軍重要將領,子廖文毅。先祖為詔安客家人。目錄 [隱藏]
在台灣的廖姓家族可分為雙廖(張廖姓)和單廖兩種,單廖是單純的廖姓,主要分布在新竹縣、桃園縣、台北市和高雄市。雙廖又稱張骨廖皮,或是張廖,就是生時姓廖,死後歸為姓張,回歸張氏祖先,其後代主要分布在雲林縣、南投縣、新北市和台中市[3][4] 。張廖氏的起源是在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官陂,在元順帝時,張再輝避居官陂坪賽,其後受當地廖姓員外招贅,改名為廖元子,即是現在張廖家族的始祖,廖元子在去世前,囑咐獨子:「……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死當姓張,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這段歷史也展現了七嵌廖姓人知恩圖報飲水思源的本性。注釋:以張願仔和廖大娘為開姓始祖的張廖姓,目前已傳至二十五世,分布於官陂的17個村落。為使後世子孫共知張廖姓木本水源,張廖族人取張姓郡望「清河」和廖姓郡望「武威」各一字,以「清武堂」為本家族標幟。
張廖姓傳到第五世時,有廖道文和廖道行兩兄弟[5] ,在官陂溪口村建宗祠曰「上祀堂」。上祀堂分上下廳,兄弟分家時,兄得上廳,弟得下廳。據風水先生說,得下廳的要外出,方能興旺。所以張廖道行派下子孫,每一代除少數留下守祖外,其餘大多外遷,一部分移居台灣,又有一些遷徙日本等地。
西螺七欠
依據雲林縣誌「氏族篇」記載,乾隆年間,有多位廖姓商人,從大陸詔安[6]來西螺經商,墾荒。明朝永曆十五年(1661年),其子孫在在祖祠大門設了七條箴規。
張廖氏的七崁箴規第一崁:生廖死張,故曰張廖。第二崁:不食牛犬,知恩無論。第三崁:得正祀位,籃轎八臺。第四崁:嗣續為女,繼紹為先。第五崁:制無苟且,恐生戾氣。第六崁:堂教修譜,敦親睦族。第七崁:遷籍修譜,天下一家。
西螺七欠的聯防制度與範圍
七欠,根據雲林崇遠堂內記述文字指出,原指當地張廖家族七條祖訓,稱「七崁箴規」。而後為促進族人團結,張廖家族又將分居的二十五個客庄畫分七大角落,亦稱「七欠」,實施聯防自保,並每七年輪流舉辦秋後祈安謝神迎神賽會。許多人不知所以,又受連續劇影響,還以為七欠是指阿善師門下七位師兄弟(中央社╱中央社 2008-02-06 10:56 )。
張廖氏既以務農為業,同時族繁人眾,為了自保乃在西螺地區以一村裡或數村落為單位,分為「七欠」,形成犄角之勢守望相助,實施宗族聯防自保的制度。當時「七欠」的地區大致畫分如下:頭欠:廣興、頂湳、埔姜崙。二欠:魚寮、下湳、九塊厝、太和寮、吳厝。三欠:犁份庄、田尾、湳仔。四欠:三塊厝、十八張犁、深坑仔。五欠:二崙、下庄仔。六欠:?仔、新店、惠來厝、打牛湳、塘仔面、頂庄仔、張厝。尾欠:港尾、下新莊仔。
春秋二祭
清朝道光28~29年(1849年~1850年),張廖子孫所建的祠堂完工,名為繼述堂,當時在西螺地區定居的張廖子孫可分為二十三庄,為了團結張廖氏家族,故將二十三庄分為七個地區,頭欠和第二欠分別為現今的西螺鎮,第三欠、第四欠、第五欠和第六欠為現今的二崙鄉,第七欠則是分別位於現在的崙背鄉和土庫鎮,第七欠的祝天宮媽祖也被稱作七欠媽。七欠張廖人的祭祖分為春秋二祭,春天是在正月十一,即為始祖廖元子的忌辰日,秋天是在農曆九月九日,因為後代不知廖元子生辰,故將重陽節定為廖元子生辰,在這天舉行祭祖。另有人主張除了春秋二祭之外,在十月秋收之後,舉行祈安謝神迎神賽會。這些活動,就由七嵌輪流舉辦,每七年輪一次。
繼述堂於1928年(昭和3年)重修,改名為崇遠堂。現為台灣三級古蹟。
七欠武功
七欠武術的三大流派中,總共衍生出四個武館系統,分別是勤習堂、振興社、武野館及振興館。
約在道光年間逐漸發展出來,尾欠的金獅連陣武野館系統,頭欠的振興社系統,相傳都是來自詔安客家的武師所傳,另外還有在七欠範圍之外的西螺街上,發展出以太祖拳為主的勤習堂系統。頭欠振興社阿善師的金鷹拳,振興社系統在西螺街上又分支出振興館系統。第七欠金獅連陣武野館,金生師的布雞拳,當時的在土庫牛埔一帶的土匪猖獗,地方人士皆會習武自保並抵禦土匪侵擾。
勤習堂
勤習堂是由廖懋昭(萬得師)於光緒年間取得武秀才,在二十四歲盡得高榮師真傳所創,因為高榮師期許習武者唯有「勤習」才能練就一身好功夫,遂將武館代命名「勤習堂」。西螺當時武師均擅長北管文武場樂器(錦城齋)成員。當時西螺街流傳一段佳話:「聽曲市仔頭錦城齋,看武街仔尾勤習堂」。
勤習堂的拳法基礎為太祖拳系統,相傳源自以武術見長的宋太祖趙匡胤,勤習堂開館以紅紙、香爐奉祀祖師,主祀宋太祖、白鶴仙師及觀音佛祖;此外,還有達摩祖師、福德正神及九天玄女等,其中又以宋太祖為祖師居中位,彰顯勤習堂的武術是以太祖拳為入門拳種。太祖拳講究剛、猛、緊、穩、小等基本原則,拳技的內容在西螺地區最稱大宗,以太祖拳為主體,另外包含蝶拳、鶴拳、虎拳、蛇拳及猴拳等,可謂台灣武術中的百科全書,顯見其博古。現依類分述:
第一:勤習堂的太祖拳分成基本套路及進階套路兩部份,合稱為「三十六套內」,基本套路又稱為「六路內」,共有九式拳套,包括:拳母、二斬、三斬、四斬、五斬、六路頭、六路尾、倒踏三角、倒坐蓮等;進階套路又稱為「六路外」,共有二十七式拳套,包括:天師扣印、流盤、九步、工字拳、蓋四門、四門滾浪手、四門紺踢、敗馬四門、車栓、七目、蹬錢、小七璋、大七璋、小連盤、大連盤、小仁義、大仁義、倒踏四門、獻胛、美人梳妝、九美梳妝、一角戰、二角戰、三角戰、梅花拳、二斬插手、上尾野等。其中美人梳妝、九美梳妝的手技包括新娘拜手、挽髮照鏡等,充滿陰柔之美,歸類為「姑娘拳」。此外,尚有「三十六套外」的套路,包括內八卦、外八卦、十八刁潼頭、十八刁潼尾、十八羅漢拳、米篩八卦等套路。
第二:太祖蝶拳包括蝶頭、蝶尾、四門變化蝶、單頭蝶、雙頭蝶、梅花蝶、拜馬蝶、衝天蝶、過肢蝶、捲手蝶、烏鴉蝶、三蝶、港尾蝶等十三式套路。
第三:太祖鶴拳包括鶴仔、安鶴、川鶴、丁鶴、四門鶴、四門討吃鶴、外丁鶴、外鶴母、鶴母、鶴椎、外鶴、獨鶴、單肢鶴、獨腳鶴、短肢鶴、斷翼鶴、鉸剪鶴、衝天鶴、孵蛋鶴、外駿鶴、駿身鶴、舉翼鶴、八卦鶴、無影鶴等二十四式套路。
第四:另有虎拳套路包括虎拳頭及猛虎出林兩套,蛇拳有毒溜與毒啄兩套,猴拳有上盤、中盤及下盤三套。
振興社
振興社的創始人阿善師本名劉明善,是張廖氏的表親,初來台灣時原本定居在打貓(今嘉義縣民雄鄉一帶),清朝道光8年(1828年)到今西螺廣興里一帶設館授徒,由於阿善師為人仁厚,講義氣,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阿善師和振興社的名號傳遍台灣各地。道光26年(1846年),阿善師將館師的頭銜傳給徒弟廖富,廖富兩年後因病過世,阿善師於是復出,繼續執掌振興社,直至同治元年(1862年),阿善師以七十一歲高齡,加上雙目已失明,而告退休。西元1896年(光緒22年,明治29年)是台灣進入了日治時期的第二年,那年的6月13日,因為雲林地區一家日本人所開的商行受到攻擊,引起日本政府的關注,這也是雲林地區斗六、他里霧、西螺抗日行動的開始。當時,七嵌青年組成的義勇軍在濁水溪畔夜襲日軍,並將所殺的兩名日軍的頭顱懸掛於西螺王爺宮朝廟,以示抗日決心,日軍也因此大舉攻佔西螺地區,尤其將西螺七嵌視為大敵,並嚴令振興社解散關閉。當時振興社的弟子為了避免相關的武術資料流入日人手中,於是將文獻資料全部銷毀,振興社的風光也因此不比當年。
金鷹拳
阿善師曾習武於少林寺,在振興社主要傳授的就是少林寺的金鷹拳。阿善師少林派金鷹拳套路:三戰、一揲、一揲尾、二揲、二揲尾、三揲、三揲尾、四揲、四揲尾、五揲、五揲尾、六揲、六揲尾、七揲、七揲尾。揲仔外(蔡秋風再編):三角、四門、四門白蓮、太祖三角、三角太祖、倒踩蓮花、雙路對練群戰
金獅連陣武野館
金獅連陣武野館的創始人是廖金生,於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左右設館於港尾(第七欠),傳授布雞拳(又稱白鶴拳),金生師又擅長氣功、輕功和外傷骨科藥物的調配。
布雞拳口訣
開始動物四海皆兄弟/輕身敏捷採看雙手,龍虎排牙齒/出戰黃爪進/肘力倒擋吸氣,輪手過耳,插下呼出,兩肢上衝/出戰黃爪指,次前進/肘力倒擋吸氣輪首過耳,插下呼出,兩肢上衝/出戰黃爪指,一一加一三步理/鄉舉擊出,右腳拖開,左手抓手,右手鏨消失/右腳回元,仙人抱印/左腳踏前,轉頭,左手出龍爪,換右切虎,左龍功/轉回敏捷右打左擊/名手捆前進/再打收起即停止。
金獅連陣武野館除了布雞拳還有跌打損傷的配藥聞名之外,舞獅(開口獅)的名聲也是享譽全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台中勝隆禮儀公司,不尊重客家人,感到非常憤怒

老媽於106.7.15 在東海火葬場 懷澤廳 ,舉行告別式, 明白告知,我們是客家人,瞻仰儀容,與封棺時,全部講閩南語, 這是對客家人的漠視,完全不尊重死者,好像他們才是主角,我們只是配角, 甚至在主持告別式時,在場的主持人,全部不用客家話, 你不會講客家話,就算找槍手...